“开走,没问题。至于价钱,你出个成本价就行。”杜同舟也很大方,“点子是你出的,说实话,我们虽然做的是实实在在的部分,但要没你这个点子,现在我们可能还在动脑子搞仿制拖拉机的活呢。
你是给我们打开了个思路,其实完全可以搞拖拉机的配套设施,一样能有市场,一样能赚到钱。
所以呢,这个收割机,我们只收你的成本钱。当然,我们也有要求,等你割了麦子,发现有什么问题,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,得回来和我们说一说。
这收割机我们打算今年就先制几台样机,如果你在那边收割顺利的话,年底到明年我们就会大规模的生产。”
“好。”李龙自然是不会拒绝这份好意。
这年头创意并不怎么值钱,专利法什么的还没普及,大家对于创意的价值还不是很在意,创意有许多,能做出来才是关键。
所以能成本价拿到这个收割机,李龙其实已经很满意的。毕竟奎屯农机厂是国企,想要入股基本上是不可能的。现在这边也不接受这样的形式。除非自己在乡里搞个农机修理厂,从头开始干。
但又没那个技术能力,所以暂时先别想了。把脑海里的一些后世好用的农业机械先存着,等有能力有机会生产的时候再拿出来吧。
因为李龙还要开着拖拉机跑一百多公里,所以这个收割机卸下来后并没有装在李龙的拖拉机上,而是直接被工人们抬着放到了车斗子里,并用绳子绑结实了,不至于磕着碰着。
“两百块钱。”杜同舟比划的数字让李龙觉得真是捡了个大便宜。这玩意儿真要批量生产,怎么着也得五六百块钱吧?这下子就省了两辆自行车的钱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