剩下的那些无关紧要又能通用的部件生产起来不值得,管理又麻烦,全都抛开,造车就真的简单多了。
别看轧钢厂手里捏着的都是大件,但大件的生产成本并不高。
反而是那些螺丝和电线什么的,那个才是高成本,生产的数量越少成本越高。
换句话说,技术都在大件上呢,技术占比越高的产品,成本越低。
一台车成本如果是一千元的话,那轧钢厂负责的成本可能就两百,合作的成本不到一百,剩下的都交出去了。
朱小林现在明白了轧钢厂的造车手段,也就明白了李学武为啥说是小产品、小投资了。
明白了小投资,他也就明白李学武为啥说是小工厂了。
一个个投资小,规模小的工厂能拼起一个大项目。
李学武示意了朱小林说道:“未来轧钢厂的汽车工业一定是要跟化工厂展开更多合作的”。
“包括采购化工用品,胶管、轮胎、防冻液、润滑油等等”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