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不怕别人笑话,我博士是在维也纳读的日本画。听这专业您也知道,当初是奔着学校排名高,好毕业混文凭去的。”
雨田力也坦率的说道:“但是嘛,我后来拿到了多摩的教职,想评副教授的时候,总得认真下力气搞些研究,研究方向的选题就是东夏的清代宫庭画家了。”
东夏的艺术长久以来在海外都有特定的人群和市场,生命力从来都没有断绝过。
尤其是雨田力也上学的那会儿,学术界是有一定的东方艺术研究热的。
期刊很渴求接收到类似的投稿。
黄宾虹这些名家,都是海外专家专门盯着研究,定期在纽约之类的地方开讨论会的。
甚至类似“中国画的山”“中国画的水”这种无边无际,写个三百万字论文都未必能说的清楚的宏观题目。
如今艺术史系的研究生搞这种宽泛选题,大概率会被导师直接拍回去。
就算让选了,也是个以五年到十年为单位,需要做大量卷秩浩繁的文献共作,才能搞出一篇成熟的优秀论文。
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知名的学者,稍稍写个几千词的综述,就能在海外发表《亚洲艺术》这个量级的期刊了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