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事它成功率太低了,元帅军就没几个人会想到这种事。
谁都知道大元帅不是农家小兵出身,武艺底子不是单纯的战场搏杀,学了太多独门诀窍,一个照面就算再厉害的人,也很难从他手上讨到便宜。
当兵的战场搏杀,练得是技能,有标准化的水平衡量方式。
弓射远射准、枪端平戳正、刀劈砍戳刺,只要临敌实用,不讲究成路演练也不需招式名录,讲究个熟能生巧,日复一日的操练,到阵上就是快准狠的指哪砍哪。
端着丈五丈六的长矛,只要能端平往前刺准就行,至于有没有人蹲着钻到阵前,不是长矛手要考虑的事,也不是他该干的活儿,自有刀盾手给他一标。
民间武艺练的技术不同,程冲斗的二路刀法、戚继光的三十二势拳法,在练习专业技能之余,考虑一对多的孤立环境,更加全面,存在一些技巧。
就比如有些武艺教藏兵器,专练子母刀的,看着是一柄雁翎刀,实际上能他妈抽出来一长一短两柄。
或者有的民间拳法专攻三路,踩脚踢裆插眼,务求一下子使敌人失去战斗力。
这些技巧都是在技能的基础上,给特定环境、特定目的开发的特定手段。
就比如元帅府的高显,为当使臣养了一批家丁,就曾开发了一门武术,铁护臂里有根燧发的管子,被刘承宗起名叫指谁谁死。
那玩意装填子药引药非常费劲,需要每日维护,扳机与大拇指戴的弓韘相连,只能打一发,精准射击的距离只有七八步,还得提前拨动护臂上的燧发机关上个劲儿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