除了一支刻着延安李汝珪的响箭,他什么都不知道。
曹鼎蛟的亲随,说李汝珪隶属于左良玉援剿军的参将罗岱。
曹文诏一度也认为李汝珪是罗岱的部将,只是脑补了一出,剿贼军官临阵倒戈叛变的故事。
曹文诏这么想并不离谱,真正离谱的是‘军官临阵倒戈叛变’的事,在这个时代很常见,常见到他觉得发生这种事很正常。
但左良玉的书信,显然洗清了罗岱的嫌疑——罗岱也被这个李汝珪用阴险手段射杀了。
曹文诏需要的只是一个泄愤的方向。
至于这个方向是东边还是北边,无所谓。
最重要的是,对曹文诏来说,这场战役完全是赶鸭子上架的被动作战,任何时机都不是好时机。
在一切坏时机的基础之上,每时每刻,都是最好的时机,这一刻发动战役,一定比下一刻发动战役更好。
今夜出击,就胜过明日出击。
因为他的军队已经被杨承祖烧营、李汝珪夜袭,折腾得苦不堪言、疲于应付,天亮后的状态只能更差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