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李公!”老翁一叉手,笑呵呵道:“才六月二十,不到工期。要的三百副弓、一百口陌刀、五十件步兵甲,差着三成。”
“太慢了,年初某就找到你了。”李元在院中坐下,有些不满的埋怨道。
“这就是李公不懂了。”老翁奉茶陪座,指着角落里一个忙碌的少女:“干者,以为远。角者,以为疾。筋者,以为深。胶者,以为和。丝者,以为固。漆者,以为防霜露。拉干、磨角、搓筋、打胶、抽丝、上漆这六材工序是一道也不能疏忽。否则弓次,圣人要诛老朽一家泄愤,公岂能救?若非催得急,还该有取干以冬、取角以秋、丝漆以夏……的节气之守。顺天道之理,从物之自然,武者方武。所谓好弓一年成,说的就是这个道理。”
李元看着那个少女。
只见她脚边堆着一堆牛角,身前有一张案几,案上摆放着各种刀具、圆石。此刻,正左手持小刀,右手握着一个牛角举在眼前,目不斜视地雕刮着。雕、刮两下,“吁”地吹一口,然后拿在耳边,用食指指甲盖轻弹。听完,又举回眼前。动作老练、审慎、娴熟,修长的十指灵动、轻巧,神情专注,工作极富节奏美感。
在她身边,还有两名坐在地上的八九岁孩童,正在剔丝、梳筋。
棚下,一群壮汉、健妇挥汗如雨。丈夫们左持火钳,夹着刀模、甲叶摊在砧上,短锤不断挥下,妻子们或坐在马扎上,一手撑地,一手来回推拉风箱。或织线串叶,或削把……男女分工,井井有条。学徒、雇工、小儿辈们跑来跑去,被使得晕头转向。
家族模式怎么说呢。好处挺多,坏处也很明显——战乱年代容易断传承。巢乱前,西蜀有一家琵琶世家雷氏,制的琵琶驰名全国,肃、懿的宫琴有几副都是专门让这个家族制作的。大乱后,雷氏烟消云散。
看了一会,李元对着老翁长吁短叹:“老翁,某不管什么工序,什么天道之理、物之自然,重阳前必须如数交付。我不介意等,朝廷等不了啊。宰相们像发了羊癫疯,开春以来命令连颁。将作监、太府、卫尉、京兆尹、水部、延资库、渭北仓……连带着某这西京武库令也不得安生,背了一身甲仗战具。昨日郑延昌那厮又跑到衙上呱噪,吵死人了,唉!”
“武库令不是掌戎物器械之收藏么,如何轮得到李公造这些?”
“切。一个从六品下的喽啰,宰贼要你去哪你就得去哪。郑延昌那老不死,库部郎中能派去吴越出使。西市令能支去沙苑数羊。让某督办一批甲仗,也只能从命,否则乌纱帽不保。”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